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进步到肯定历史阶段的势必产物,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方位进步、持续兴盛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具备中国特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紧急、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日趋严峻,“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漂亮中国,达成中华民族永续进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海量,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2010年完成的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国内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2]。目前农村环境基本上呈现总体降低、局部改变的特点,农村区域常见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紧急,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3]。这样来看,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漂亮中国”,需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要紧地方。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规范和生态文明行为[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内容里,生态文明观念是最为重点的部分,没坚定的生态文明观念,再好的规范也没办法推行,生态文明行为也没办法成为自觉,因此,需要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尤其是在农村,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
拓展。
1 现在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1.1 农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是大家对存活环境的看法和怎么看,是人类在处置自己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与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时的基本立场、看法和办法。具体来讲,就是处置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拥有的生态学观念和知识,包含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五个方面[5]。现在,国内农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意识淡薄。伴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十八大召开将来,生态考核渐渐被纳入干部考核标准中,但因为有益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在探索过程中,缺少明确的量化指标,且生态考核是“潜绩”,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果,因此并未引起农村基层干部的看重。农村区域,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进步落后,农村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十分强烈,需要当地领导干部要在经济进步上有所作为,且长久以来形成的以“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考核方法在基层领导干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群众期待与固有观念的双重用途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工作局面短期内很难达成。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中还存在这种错误观念――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处于对立关系,觉得假如致力于环境改变,地方经济进步就会遭到制约。二是农村主体力量――农村居民的生态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村居民存在不少生活陋习,譬如随手乱扔垃圾、生活垃圾随便倾倒河边、沟渠等,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更为突出。农村居民缺少科学的耕种常识,多以传统的、经验化的办法侍弄手中的土地,为提升耕地产出水平,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类都是导致农村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的要紧因素。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常识,对于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排放渐渐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农村居民极少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更为可悲的是,即便有人意识到了风险之所在,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居民也多会选择维持
沉默。
1.2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人才缺少 因为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失现象紧急。青壮年劳动力更沉迷到城市打工,探寻生活的出路;走出农村的学子们在毕业将来也更想留在城市,极少有人再回到农村参与家乡的建设。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回到农村创业的报道渐渐增多,但社会的认同度,尤其是家人的认同度并不高,觉得这是人才的浪费,这也在一定量上妨碍了人才往农村的流动。留守农村的人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整体素质不高,教育困难程度大,很难找到专门的教育
人才。
1.3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缺少有效组织 因为农村年轻人出走,多数农村的干部以中老年为主,他们的组织能力常见较低,并不适应新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各项政策落地的最前线,村级工作十分冗杂,可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这又在非常大程度上分散了村干部的精力,很难聚焦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上。因地理环境不同,各地行政村辖区大小不一,尤其是山区农村,行政村范围较广,交通不便,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拓展。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假如不是与自己利益直接有关,他们并不主动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这也为教育工作的组织导致了肯定的困难。
1.4 基础设施薄弱 受经济进步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中西部区域的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尚跟不上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一是缺少统一的活动场地,面向全体村民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很难拓展。二是信息互联网建设尚不健全,远程教育拓展困难程度大,村民也很难通过除电视外的途径获得新的信息。三是诸如垃圾站、垃圾桶、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卫生设施配置较少,辅助宣传教育很难拓展。四是公共宣传设施落后,西部边远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高,广播也已取消,很难开辟统一的宣传教育 阵地。
2 拓展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办法
2.1 善用人才,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智商支持 世界的角逐是人才的角逐,教育更不能离开人才,要扭转当下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僵局,人才是重点。假如办法得当,农村也有较为丰富的潜在人力资源。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体的先锋模范用途。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8512.7万,其中有58.8万个建制村打造了党组织[6]。党员干部应当成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中流砥柱。基层政府部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中央的有关政策,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帮助农村党员干部第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敦促其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实到村级平时工作过程中,从上而下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二是深入挖掘农村当地人力资源。尽管打工潮导致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但这种流失率远未达到100%的程度。在村辖区范围内探寻思想较活跃、思路较开阔、行动力较强且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肯定认知的个人担任村民小组长,充分发挥其群众基础较好、周围状况熟知的优势,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三是合理借助农村常识群体。农村常识群体主要包含中小学教师、乡(镇)村医务工作者、乡(镇)公务员、大学生志愿者等,该类群体有常识,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有肯定的社会地位,颇受农村居民信任,在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具备很明显的优势。
2.2 增加投入,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铺展开来不能离开有关硬件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多方筹备,加强投入力度。一是落实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级别规范(试行)》,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场地保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譬如垃圾站的建设,垃圾桶的安装等,为引导农村居民改变乱扔、乱倾倒垃圾的生活习惯提供设施保障。三是加快农村改厕工作推进节奏,让生态文明教育从平时生活开始。
2009年,全国爱卫办组织拟定了《农村改厕管理方法(试行)》和《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各地已经在贯彻落实,东部发达区域农村已经颇具效果,中西部区域还需加快节奏。四是巩固退耕还林成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720.8公顷,2010年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为98.9%。除国家补贴外,通过适合的运作,帮助农民从该项政策获得更大的便宜,让退耕还林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典型教育
素材。
2.3 完善规范,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打造完善工作规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囊括了基层工作的很多方面。基层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拟定长远的建设规划,并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紧组成部分,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表,明确时间节点,形成完整的工作规范,做到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指导。二是健全考核规范。考核规范是行动的指挥棒。依据生态文明工作计划和当地农村的实质状况,健全干部和工作考核规范,细化考核目的,量化考核内容,形成有益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规范。三是完善管理规范,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变农村居民观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完善管理规范,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可以保质保量地长期进行。
2.4 多管齐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出效果 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是拓展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法。一是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的宣传、引导用途,积极宣传生态农业、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常识,提升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二是充分借助农村固有宣传资源,通过拉横幅,写标语,制作宣传板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法,打造浓郁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三是乡(镇)、村干部积极拓展宣讲活动,走村入户向农村居民宣传与建设生态文明有关的国家政策方针,宣传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拓展状况,主动邀请农技专家到村讲坛,教授农村居民科学种养殖常识,组织法律工作者为农村居民普及环境保护的法律常识,引导农村居民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利益。四是寓教于乐,以文化活动促宣传。借用送文化进村的平台,将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主张健康生活方法、摒弃不好的生活习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以小品、话剧、歌曲、舞蹈、戏曲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展示出来,让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让农村居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同意精神教育。
差别教育。不同群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一样的用途,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意程度也不同。为使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最大化,应依据各地农村的实质状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对象分为不同层次群体,如领导干部群体、学生群体和普通农村居民群体等,针对不同群体特点使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进行差别化教育,提升针对性,增强教育成效。
示范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拓展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典型,增强农村居民的荣誉感,激起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以典型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拓展。以健康生活方法、环境优美家庭、科学种植能手、绿色环保标兵等为主题,在全村范围内挖掘和培养典型个人、典型家庭,并对这类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为全村居民树立学习
典范。
常性爱文化。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须按期拓展活动,让农村居民的认知不断处于更新提高的状况。譬如每月拓展农村居民讲座,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健康保健、食品安全、科学种养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村民形成健康生活方法,帮助他们重塑常识结构,拓展视线,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水平。按期拓展党员干部培训,帮助党员干部树立环保意识,提高文明素质。
3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有关。面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大家应多管齐下,全方位拓展工作,努力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促进农村的全方位协调可持续进步。